期刊论文作者单位的中英文标注规范是什么?

2025-11-22 14:06:54


期刊论文作者单位的中英文标注规范,这事儿看起来是个小细节,但其实特别能体现一个研究者的严谨程度和对学术规范的熟悉度。很多期刊,尤其是那些有国际影响力的,对这块儿的要求非常严格,稍微出点差错,就可能在初审阶段就被编辑给退回来,让你反复修改,耽误工夫。所以,把这个规范搞清楚,绝对能帮你省不少事。

中文单位和英文单位在内容上必须做到“绝对一致”,只是表达方式不同。你不能在中文里写了“学院”,在英文里却写成了“Department”,或者中文里是“研究所”,英文里却变成了“Institute”,这属于信息不对称,是绝对不允许的。它们俩就像是同一个人的身份证和护照,名字、出生日期这些核心信息必须完全对应,只是一个是汉字,一个是拼音和英文单词。

在具体标注中文单位的时候,讲究的是从大到小,层层递进,就像写信的地址一样。最完整的写法应该是“学校/研究院所 -> 二级学院/独立研究所 -> 具体的实验室、研究中心或者教研室”。举个例子,就是“XX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”。这里面有几个细节要注意,一是单位名称一定要用全称,不能用缩写,比如“北京大学”不能写成“北大”,除非那个缩写是官方公认的、不会引起歧义的。二是单位内部的层级要用空格隔开,而不是用顿号或者斜杠,这样显得更清晰、更正式。

轮到英文单位标注的时候,情况就稍微复杂一点,因为它涉及到翻译的规范。同样遵循从大到小的原则,但通常会用逗号来分隔不同的层级。比如刚才那个例子,规范的英文写法应该是“College of Life Sciences,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, Beijing 100875, China”。这里有几个关键的“雷区”需要避开。第一,小单位在前,大单位在后,这和中文的顺序正好相反。第二,院系级别的翻译,国内高校普遍采用“College/School of XX”或者“Faculty of XX”的格式,而更下一级的系或教研室,则用“Department of XX”。第三,也是最容易出错的一点,就是“省”和“市”的翻译。在英文地址里,一般不翻译“省”(Province),直接写城市名,但“市”(City)如果是直辖市,比如北京、上海,通常会直接写城市名,后面跟上邮政编码,最后再加上国家“China”。所以,一个完整的英文单位地址,通常是以“具体部门, 所属学院, 所在城市 邮政编码, 国家”的格式呈现的。

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,就是当一篇文章有多个作者,而这些作者又来自不同单位时,该怎么办?这时候就需要用到“上标”来区分了。在每个作者名字的右上角,用一个小小的阿拉伯数字,比如¹、²、³,来标记他/她属于哪个单位。然后在单位信息部分,也同样用对应的上标数字来列出所有单位的详细信息。这样一来,读者就能一目了然地知道哪位作者来自哪个单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