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业论文摘要的研究结果需量化呈现吗?
2025-11-04 14:31:42
很多同学在写毕业论文摘要的时候都会在这上面纠结半天。你可能会觉得,摘要字数那么有限,把一堆数字塞进去会不会显得太挤、太枯燥?或者觉得,用文字描述一下趋势和结论,不是更概括、更高级吗?这事儿吧,没有一个绝对的“是”或“否”,它完全取决于你的研究类型和你想通过摘要传递的核心信息是什么。
如果你的论文是偏理工科、医学、或者经济金融这类需要大量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,那在摘要里呈现关键的量化结果,不仅是有必要的,甚至是必须的。这类研究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你通过实验、调查或者模型计算出来的那些具体数字。你的摘要就是整篇论文的“预告片”,你得用最震撼、最直接的镜头来吸引观众。比如,你研究了一种新药的效果,你在摘要里说“该新药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”,这句话就非常苍白,读者看完毫无感觉。但如果你说“临床试验表明,该新药使患者的有效率提升了35%(p<0.01)”,这个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。一个具体的数字,加上一个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标记,瞬间就让你的结论变得坚实、可信,充满了科学的力量。评审老师或者期刊编辑一看,就知道你的研究不是空谈,而是有数据支撑的硬核成果。这些数字就是你研究最有力的“名片”,你不用它,反而会让人觉得你的研究可能没什么实质性的发现。
摘要不是你的附录,你不需要把回归分析表里的所有系数都列出来。你需要挑选的是那个最核心、最能代表你研究发现的“明星数据”。比如,一个关键的均值差异、一个决定性的相关系数、一个模型里最重要的解释变量的系数,或者是一个效应量。你要像一个高明的导演,从几个小时的素材里,剪出最精彩的那几个镜头。这些数字必须是能够直接回答你研究问题的核心发现,而不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次要结果。你要用最精炼的语言,把这些数字和它们所代表的意义串联起来,形成一个有冲击力的结论。
如果你的论文是偏人文社科的理论思辨、历史研究或者质性研究,比如做文本分析、深度访谈、案例研究等,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。这类研究的成果往往不是用数字来衡量的,而是通过深入的阐释、逻辑的推理和理论的构建来体现的。你硬要给它凑几个数字,反而会显得不伦不类,削弱了你研究的深度。比如,你做了一项关于某个群体身份认同的访谈研究,你的研究结果可能是“受访者普遍表现出一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焦虑感和挣扎感”,这个结论本身就很有价值,你非要量化成“70%的受访者表现出焦虑感”,这不仅不准确,也丢失了质性研究那种丰富、细腻的内涵。对于这类论文,摘要里的研究结果更适合用概括性的、描述性的语言来呈现,重点突出你提炼出的核心观点、理论模式或者解释框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