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修改时如何判断哪些内容需要精简或补充?
2025-10-04 22:10:00
论文修改时纠结 “该删还是该加”,不用盯着 “字数要求” 硬凑,核心是看内容 “有没有用、够不够用”—— 没用的就删,没说透的就补,像给衣服 “修版型”,多余的线头剪掉,漏风的地方缝好。
先说说怎么判断要精简的内容。首先看 “是不是重复啰嗦”,比如一段里翻来覆去说同一个意思,像研究 “线上教学效果”,前面已经写了 “学生反馈线上互动不足”,后面又反复说 “线上课堂缺乏实时交流”“学生和老师没法及时沟通”,这些其实都是一个点,留一句最具体的就行,其他重复的可以删掉。再看 “是不是偏离核心”,比如论文重点是 “某 APP 的用户留存策略”,却花大篇幅讲 “APP 开发的技术流程”,这就跟核心没关系了,哪怕写得再详细,也是多余的,得精简掉。还有 “是不是太啰嗦的细节”,比如描述实验过程时,不用把 “怎么打开电脑、怎么点击软件” 这种无关紧要的步骤写进去,只留 “用 XX 软件处理数据,设置参数为 XX” 这类关键信息就够了,太细的无关细节只会让读者抓不住重点。
再讲怎么判断要补充的内容。首先看 “论据够不够支撑观点”,比如提出 “某措施能提升员工效率”,却只说 “员工反馈效率提高了”,没给具体数据(比如 “效率提升了 20%”),也没说 “措施具体怎么实施的”,这样观点就站不住脚,得补充数据和实施细节。再看 “逻辑链条有没有断档”,比如前面说 “某问题有三个原因”,后面却只分析了两个,第三个原因提都没提,或者分析完原因直接跳去说解决办法,没说 “这些原因怎么导致问题的”,这就需要补充缺失的原因分析和逻辑衔接内容。还有 “读者会不会有疑问”,比如用了一个专业术语 “用户画像”,却没解释清楚这个 “用户画像是怎么构建的”,读者要是不懂,就没法理解后面的内容,这时候就得补充术语解释或背景信息。另外,要是结论部分只说 “研究有意义”,没说 “具体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”“未来能怎么延伸研究”,也得补充这些内容,让结论更完整。
最后有个简单的检查方法:把论文里每个段落的核心观点标出来,先看这些观点有没有重复、偏离主题的,有就精简;再看每个观点下面的论据够不够、逻辑顺不顺,不够或不顺就补充。也可以把论文发给没接触过你研究的人看,他们说 “这里没看懂”“这里太啰嗦” 的地方,往往就是需要补充或精简的地方。